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新思想照耀强省之路
——山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综述①

发布时间:2022-10-12

  □ 大众日报记者 赵洪杰 邵方超 刘兵

  “滔滔黄河奔向前,红旗猎猎随风展。总书记领航中国梦,新思想指引把梦圆。全民喜迎二十大,浓墨重彩庆丰年……”近日,沂源县南麻街道埠下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沂源红”宣讲团的一段京东大鼓,不时引来乡亲们的阵阵掌声。

  似海深情,凝聚民心民意;如山厚望,激发奋进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山东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同山东代表团共商国是,四次亲临山东视察,为山东发展标注目标定位、提供科学指引,赋予山东“走在前、开新局”光荣使命。一个个温暖人心的瞬间,一句句饱含深情的嘱托,在齐鲁大地回响,在齐鲁儿女心间激荡。

  非凡十年,有涉滩之险、有闯关之难、有爬坡之艰,山东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攻坚克难、勇毅前行。一组组坚实数据、一个个发展亮点、一幕幕动人图景奔来眼底,铺展出一幅牢记嘱托走在前、勇担使命开新局的壮美画卷。

  新时代的波澜壮阔背后,是一个个追梦的身影,一份份拼搏的干劲,一滴滴奋进的汗水,最终汇聚成奔涌前行的洪流,创造出齐鲁大地的日新月异,彰显着一个经济文化大省的实干担当。

  建设现代化强省,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殷切期望,是亿万齐鲁儿女的孜孜追求。党的二十大召开在即,新的时间即将开启。在新的起点上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的新局面,我们信心无比坚定,力量无比强大。

  迈向现代化强省建设新阶段

  ——牢记总书记嘱托,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不断优化完善思路方法,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强省建设取得新突破,成就山东发展质量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十年

  荣成“国和一号”、中车四方磁浮列车、全球第一艘10万吨级渔业大型游弋养殖工船“国信1号”、本体热效率突破51%的潍柴发动机等,一系列“大国重器”引人瞩目;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优美风光,引人入胜……

  9月27日,“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在北京开幕,众多山东元素生动讲述着十年来齐鲁大地创新发展的故事,形象展现着十年来山东各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透过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山东之变”令参观者既感慨又震撼。

  “山东之变”,折射着科学指引的实践伟力。正是因为有习近平总书记把脉定向、掌舵领航,山东才始终在正确的道路上乘风破浪、勇毅前行;正是因为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才始终同心同德,汇聚起奋勇前进的磅礴力量。

  历史不会忘记,2013年11月,总书记视察山东,要求山东“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中走在前列”,并作出“五个切实”的重要指示。

  历史不会忘记,2018年3月,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发表重要讲话,2018年6月,总书记在主持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后视察山东,要求山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并作出“四个扎实”的重要指示。

  历史不会忘记,2021年10月,总书记再次亲临山东视察。黄河岸边话战略,盐碱地里谈创新,百姓家中问冷暖,要求山东“努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共同富裕,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总书记对山东人民的似海深情,对山东发展的如山厚望,对山东工作的科学指引,深深镌刻在齐鲁大地的记忆里,烙印于齐鲁儿女的脑海中。

  十年来,山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不断优化完善思路方法,确保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地见效。

  从“八大发展战略”“九大改革攻坚”“十强现代优势产业”“七个走在前列”“九个强省突破”,到“六个一”发展思路、“六个更加注重”策略方法、“十二个着力”重点任务,一系列战略举措,布局全面、落子精准,一个个攻坚战役,环环相扣、扎实推进,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山东实践样本,清晰呈现。

  2012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2013年,被确定为贫困村;2016年,盐碱地改良,生态改观,村民吃上了生态旅游饭;近年来,又接连获评“全国文明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3万元……这是高青县蓑衣樊村的华丽蝶变,也是山东十年巨变的一个缩影。

  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上4个万亿大台阶,市场主体数量翻了近两番,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7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重回全国第一方阵,60万滩区居民实现“安居梦”,“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为“日常品”……

  山东这十年,区域更趋协调,城乡变化日新月异;民生福祉大幅增进,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文化“两创”扎实推进,文化自信充分彰显;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美丽山东底色更亮;改革纵深推进,发展动力活力持续增强;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政治生态更加风清气正。

  积点成线、聚线成面,十年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每一处亮点、每一项成就,都让人印象深刻。可以说,与全国一样,这十年是山东发展质量最好的十年、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十年、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十年。

  从这幅画卷中,我们看到山东现代化强省建设正迈上全面求强、跨越提升的新阶段。

  在全省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接续奋斗下,山东九大比较优势不断积聚和显现——三次产业可以齐头并进、供需两端可以协同发力、新老动能可以相得益彰、各类企业可以比翼齐飞、陆海资源可以统筹开发、交通运输可以四通八达、城乡区域可以均衡发展、对外开放可以提档升级、人文沃土可以深度耕作。

  “这一个个优势,就是一个个切入点、突破口,是构筑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是山东一往无前向未来的信心所在、底气所在、潜力所在。”山东社会科学院院长袁红英说,正如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所指出的,“走在前、开新局”,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砥砺前行。我们深切感到,山东一切发展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是我们做好工作的“指南针”、破解难题的“金钥匙”、行稳致远的“定盘星”,是我们奋进新时代、走好新征程的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必须始终坚持、一以贯之。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明的方向勇毅前行,我们就一定能不断谱写为党尽责、为国担当、为民造福的新篇章。

  蹚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牢记总书记嘱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全面实施“三个十大”行动,奋力蹚出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新路径,既为一域增光、又为全局添彩

  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万华化学低碳新材料产业园建设现场热火朝天。未来,这里将打造成为集精细化学品和新材料于一体,全球技术水平最高、最具竞争力的一体化高端低碳化工园区。

  “总书记鼓励我们,要有这么一股劲,要有这样的坚定信念和追求,不断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上取得新突破。”回想起2018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万华视察时的情景,万华董事长廖增太仍心潮澎湃。牢记总书记嘱托,万华聚力推进绿色技术和产品创新发展,相继打破了20多项“卡脖子”技术,申请了3000多项重要发明专利。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支持山东在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基础上,着力探索转型发展之路,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动力,加快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山东发展的关心关怀和信任期望。

  从新旧动能转换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十年来,山东牢牢把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点,紧紧扭住“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关键点,奋力蹚出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新路径。

  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山东曾面临产业结构不优、新动能成长不快、发展活力不足、经济效益不高等一系列难题和矛盾。高质量发展蹚新路,关键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切实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

  因势而谋,应势而动。山东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紧紧抓住新旧动能转换这个“牛鼻子”,2018年以来,按照“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的路线图,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奋力答好高质量发展的“山东卷”。

df42232bc0e2b0edd202b9c149cda372_副本_副本.jpg

  济南,数字经济规模超过50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5%;青岛,加速打造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十大新兴产业专业园区;烟台,现代海洋、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成峰;威海,加速打造全球打印机基地,7年间集聚6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120多家配套企业……

  全省累计关停“散乱污”企业11万多家,压减钢铁产能占全国12%,化工园区由199家压减到84家,整合退出地炼产能2352万吨;“四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年提高10个百分点,2021年达到31.7%……

  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主要指标基本完成,正在向“十年塑成优势”加速迈进,为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打下坚实基础。

  推动高质量发展,既要深刻认识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原则要求,又要准确把握本地区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的比较优势,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秋日晴朗,正是加快项目施工的好时候。作为基础设施“七网”建设行动标志性工程、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引领性工程,总投资439亿元的济南机场二期改扩建主体工程启动建设。“我们将大量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和绿色低碳等创新技术,全力打造全省最大的航空综合交通枢纽。”省机场管理集团建设指挥部总工办主任曹正龙说。

  一个时期以来,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上升。“山东从实际出发,超前部署、靠前安排、精准施策,分别从供给侧、需求侧和增强创新力三个方面,持续深入抓好‘十大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等‘三个十大’行动计划,推动经济稳中向好、进中提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明晰了突破路径。”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工业室主任付保宗说。

  金秋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建设又有新进展:这里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6座引黄船闸,使黄河口湿地迈入按需补水时代。水丰草美、海天澄澈,保护区鸟类由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71种。

  “目前,黄河口国家公园8项创建任务顺利完成,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修复湿地5万亩,治理互花米草3.5万亩。”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许明德表示,将坚持陆海统筹,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努力将黄河口国家公园打造成世界陆海统筹型自然保护地典范。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经略海洋等重大战略,是引领山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山东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

  做好系统治理、统筹治水、动能转换、合作共赢四篇文章,在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中走在前、作表率;坚持陆海统筹、向海图强,海洋生产总值十年增长66.1%,达到1.49万亿元;夯实产业之基,彰显生态之美,弘扬文明之风,探寻善治之策,拓展共富之路,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山东不断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发展和安全如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山东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守好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金融安全、生产安全等“一排底线”。

  “由于疫情,我们的生产经营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上半年税务部门及时送来了18万元退税。”山东永正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窦霆说,助企纾困政策很暖心,更坚定了走出难关的信心。

  今年,山东紧紧抓住“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集成发布四批“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推出280余条政策措施,预计全年可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再为市场主体新增减税降费1500亿元以上。上半年,全省GDP增速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增量领跑全国,在稳经济中展现了大省担当。

  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高质量发展大潮浩浩荡荡。十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无论面对多少风险挑战,无论发展环境多么复杂,只要我们笃定落实“三新一高”要求,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勇挑大梁、加压奋进,就一定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既为一域增光、又为全局添彩。

  激扬经济社会新活力

  ——牢记总书记嘱托,勇立时代潮头、敢领风气之先,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扩大开放,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齐鲁大地生机勃勃、热潮涌动

  9月20日,2022年德国汉诺威商用车配件展览会上,潍柴集团的51.09%热效率发动机“惊艳”全场。

  心无旁骛攻主业,聚焦核心技术激发高水平创新,从2020年9月到今年1月,一年多时间里,潍柴两破发动机热效率世界纪录,推动我国内燃机行业迈向世界一流。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赋予山东“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的时代重任。

  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山东把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加强科技研发、人才引育等“十大创新”行动。在全国首创成立省委科技创新委员会,省委书记、省长担任双主任牵头抓总,全力推进全省科技创新重大规划、重大政策、战略工程,全力推进技术、平台、企业、人才“四个一批”建设。

  省财政科技投入每年增长10%,2022年达到145.2亿元,是2018年的4.5倍;英才会聚,人才资源总量超过1500万;创新主体培大培强,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万家,是2012年的7.9倍;“国之重器”竞相涌现,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成功下线,国产首台智能雪蜡车高质量完成北京冬奥会保障任务,世界首座四代技术高温气冷堆核电机组并网发电……十年间,创新的“种子”,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生长”。

  创新引领发展,改革激发活力。实践证明,唯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更好地践行新发展理念,更好地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活力、厚植发展优势。

  “汇聚起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正能量”“推动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有效进展”……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句句入心。

  不畏艰难,敢啃“最硬骨头”。山东在全国率先实施“两高”项目“五个减量或等量替代”,谋划产业集群培育等20项重点改革事项、37项重点改革任务。

  聚焦难点,破解发展瓶颈。山东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重组港口、机场、重工、能源、高速等大型企业集团,国有企业资产、收入、利润等指标创历史新高;建立完善能耗、煤耗、水资源等要素市场化交易流转机制;推出“六稳”“六保”和“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政策包”。

  简除烦苛,管好“有形之手”。山东实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突破行动,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内“一业一证”改革全覆盖,营商环境整体水平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也是山东的壮丽气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重要指示要求,山东出台稳外贸稳外资“32条”、落实RCEP先期行动计划等政策举措,举办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山东与世界500强连线等重大经贸活动,进出口总额十年增长89.1%,实际使用外资增长3倍,选择山东、创业齐鲁越来越成为海内外共识。

  9月28日,随着一声汽笛长鸣,首班中欧班列(齐鲁号)“上合快线”撒马尔罕专列从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发出。中欧班列“上合快线”,搭建起日韩—山东—中亚、上合组织国家的陆海贸易大通道,辐射22个国家52个城市。

  在浙江从事跨境电商业务多年的卢俊霖,带领团队进驻上合示范区已有一年多。“过去主要走海运,发到俄罗斯海外仓需近60天。搭乘中欧班列,运营时间节省45天,销售额爆发式增长。”他说,上合示范区内跨境电商已有200多家,现在办公场所一房难求,企业排队“抢座”。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越是形势复杂,越要把改革开放作为攻坚克难的动力,越要在啃硬骨头、涉险滩中汇聚精神力量。

  广泛凝聚合力,文化是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儒家文化发源地和著名的革命老区,山东牢记总书记嘱托,积极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探路者、先行者,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沂蒙精神焕发时代光彩,县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基本全覆盖,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入脑入心入行。

  山东把“人文沃土可以深度耕作”作为“九大比较优势”重要内容,把加强文化宣传创新列入“十大创新”行动计划,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十强产业”之一,文化“两创”的一个个大动作,引发广泛关注。“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宣传推介活动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上台推荐,向世界递出山东高质量发展的“新名片”;2022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形成重要成果,向世界发出了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尼山共识”……

  又踏层峰辟新天,更扬云帆立潮头。十年来,山东汇聚起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活力动力,齐鲁大地生机勃勃、热潮涌动。

  绘就美好生活新画卷

  ——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人民至上,树立正确政绩观,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把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转化为群众的“幸福指数”,把群众的“盼头”变成美好生活的“甜头”,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共同富裕

  缝纫工、后勤客服、扶残助残员……22家企业提供300余个岗位,有的月薪可达6000元。最近,一场黄河滩区迁建居民就业专场招聘会,在菏泽市牡丹区李村镇郝寨新村火爆“开张”。

  “搬出水窝子,住进新房子,过上了家门口就业的好日子。”村民刘彦敏顺利找到了一份既能顾家又能挣钱的满意工作,“不光我自己,还有10多个就业难的街坊,通过政府设置的公益性岗位,当上了保洁员、扶残助残员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宣传员。”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共同富裕”……心系“万家灯火”,情牵“柴米油盐”,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对山东民生工作念兹在兹,寄予厚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扭住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教育、收入、社保等问题,民生支出占比连年稳定在八成左右,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取得更多实质性进展。

  历史总是以自身的发展逻辑,标注划时代的印记。

  十年民生路,最难忘的,是251.6万省标以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最暖心的,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群众的口袋越来越鼓;最可感的,是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变成“日常品”……十年来,山东用心用情用力持续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群众的一个个“盼头”变成美好生活的“甜头”,变成奔向未来的“劲头”。15.58万平方公里的齐鲁大地上,一幅人民美好幸福生活新画卷正徐徐铺开。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事业成败,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山东36.2万个基层党组织、715.6万名党员,这样一支庞大的队伍,精神状态好不好、能力本领强不强、干劲斗志高不高,直接关乎强省建设的局面,直接关乎人民幸福的成色。

  十年来,山东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指示要求,坚决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着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锻造能担重任的新时代泰山“挑山工”。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学有所悟,而后笃行。今年9月,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2022年秋季学期伊始,东校区各教室里,中青班学员们围绕刚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展开学习。

  在学习领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近年来,按照中央部署,山东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强化理论武装,教育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感悟思想伟力,高举思想旗帜,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前行力量。

  任驻村第一书记,解决村里历史遗留问题,带动村风民风好转;疫情防控中,主动请缨溯源追踪不漏一人……不管在哪个岗位上,党的二十大代表、威海市公安局反恐怖支队支队长陈强,都坚守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努力把“辛苦指数”转化为群众的“幸福指数”。

  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主战场,到疫情防控、抢险救灾最前线,从落实“三新一高”重大项目第一线,到自主创新、科技攻关最前沿……山东广大党员干部拿出舍我其谁的豪气、开拓创新的锐气、敢于斗争的胆气,“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的精气神持续高涨。

  从表彰“担当作为好书记”“干事创业好班子”,到出台容错纠错办法、为干部澄清正名;从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到创新优化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体系;从严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到大力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山东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牢正确政绩观,让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在山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思想的火炬,照耀新时代;坚强的核心,领航新征程。亿万齐鲁儿女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嘱托走在前,勇担使命开新局,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感恩似海深情如山厚望 共绘齐鲁大地壮美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情深似海、厚望如山。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亲临山东视察,深入基层一线体察民情、倾听民意,在齐鲁大地留下坚实有力的足迹,在山东人民心中留下温暖美好的记忆。

  又是一年金秋时,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耳畔依然那么清晰,鼓舞激励着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本报记者沿着总书记山东考察的足迹,重走总书记到过的地方,回访总书记牵挂的人和事,记录新时代十年的山东巨变,汇聚接续奋斗、勇毅前行的精神力量,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黄三角自然保护区——

  大河之洲,科学精准护湿地

  □大众日报记者 贾瑞君 李明 通讯员 马平川

  蓝天、黄河、红地毯、绿柳林……10月的黄河入海口,色彩斑斓,景色如画。

  10月2日,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水正通过大汶流管理站的封育沟引黄闸缓缓流入湿地修复项目区二期工程。而此前,自然保护区湿地补水基本只能靠每年六七月份调水调沙期间大流量自流引水完成。

  “之前这种补水模式存在短板。”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主任刘静介绍,保护区最急需淡水补充的时期往往是每年春季,而此时黄河流量一般较小,很难通过自流实现补水。每年调水调沙期间临近当地汛期,补水反而显得不那么急迫。

  为此,今年保护区新修建6个引黄闸口,共计达10个引黄闸口,实现了保护区湿地全年不间断按需补水。刘静边通过大屏幕查看补水情况边介绍,根据不同需水要求,保护区将湿地划分为49个区域,每个区域将实现差别化补水。

  2021年10月20日,总书记视察黄河入海口时,刘静向总书记汇报了黄河流路变迁、三角洲演变、生物多样性等情况,总书记对保护工作给予肯定,并强调,“要把保护黄河口湿地作为一项崇高事业,让生态文明理念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发扬光大,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增光增色。”总书记的话,给了刘静莫大的鼓励,也让刘静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得益于科学补水,这片湿地更加生机盎然。“今春繁殖季,鱼虾贝类格外丰富,东方白鹳的繁殖巢数从去年的120巢324只增加到152巢470只。”刘静说,近年来,保护区已修复淡水湿地20.6万亩。

  在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大屏幕上,每片湿地的鸟类活动情况实时呈现。“这是我们今年新搭建的鸟类动态实时监测系统。”刘静说,每一只进入监测范围的鸟儿都会被自动识别、记录。

  黄三角农高区——

  昔日盐碱地 今朝新粮仓

  □大众日报记者 李 明 通讯员 王传增

  “结果出来了,250.9公斤!”9月底,山东省农科院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院组织召开现场观摩及技术研讨会,对省农科院东营基地“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作物微域生境调控一播全苗技术”夏播谷子作物进行实打测产验收:在播前土壤含盐量2.8‰的土地上,夏谷子亩产达到250.9公斤,比传统播种方式增产261.5%。

  黄河入海,在三角洲地带形成了800万亩重盐碱地。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营考察时,来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如今,黄三角农高区全面打响了“盐碱地科技会战”。

  从“改地适种”到“改种适地”,是一场农业生产理念的变革。耐盐碱作物育种也是总书记长期关注的重点。由山东省花生研究所采用系谱法选育的花生品种——花育25号适应性好,具有一定的耐旱性,是一个超高产大果型花生新品种。“耐旱的植物通常具有一定的耐盐碱性,经在黄三角农高区试种鉴定,在盐度2.5‰-3‰的轻度盐碱地上,产能可达500公斤;在盐度超过4‰的中度盐碱地上,产能还能达到350-400公斤。”省花生研究所副所长、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单世华介绍。

  黄三角农高区新建了盐碱地育种标准化鉴定、盐碱地生物资源与评价利用重点实验室等3个填补空白的科研平台,试验示范了一批耐盐碱作物品种。

  青岛上流佳苑社区——

  幸福街连通美好生活

  □大众日报记者 张晓帆 通讯员 丁 之

  “有了幸福街,幸福来到了楼下,美好生活从梦想照进现实!”9月28日,青岛市李沧区上流佳苑幸福街开街,73岁的社区居民李义芳和老伴带着“幸福街购物卡”去便民服务中心免费修裤脚。

  “一站式”的便民服务中心,免费提供修裤脚、磨菜刀、换灯泡、通下水道、买车票、医院挂号等40多项日常服务。

  除了便民服务中心,近3000平方米的上流佳苑幸福街,还布局了医疗门诊、幼儿托管、超市百货、蔬菜生鲜、休闲茶室、活力酒馆、特色小吃、蛋糕烘焙等多种商业业态,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一站式购齐生活物资,获得各项便民服务,形成“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牢记总书记嘱托,我们始终怀揣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不变追求,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上流佳苑社区党委书记李存业告诉记者,他们聚焦“一老一小”等重点群体需求,以上流佳苑幸福街为载体,解决社区居民一家一户不好办、办不了的急难愁盼。

  这几年,上流佳苑陆续完成了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智慧社区搭建、幸福街开街,让民生服务更精准、更贴心。

  下一步,社区还将建设高规格居家养老中心,与社区医疗服务组织紧密结合,让老年居民能够在身体健康、精神愉悦中安享晚年。

  “住在公园式小区、吃有绿色便民食堂、学有社区文化课堂、医有社区医疗服务组织,做梦也没想到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居民李国强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威海刘公岛——

  从3.15到5799的跨越

  □大众日报记者 彭辉 陶相银

  9月30日,威海刘公岛“大环岛生态观光线路”正式开通。

  “这条线路把岛上的景点和展馆都串联起来。”刘公岛管委会党委书记刘震说,原先岛上的教学点和景点都集中在码头附近,随着岛东头东泓炮台,岛西端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展馆、国帜主题公园等教学点的打造,刘公岛的展示内容更丰富。

  国庆假期,这条线路很受欢迎,很多游客感叹,刘公岛“长大了”。

  一座3.15平方公里的刘公岛,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梦碎与梦醒。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刘公岛时语重心长地说,要警钟长鸣,铭记历史教训,13亿多中国人要发愤图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更强大。

  “以前,我们常说‘刘公岛不仅仅是个岛’,那刘公岛究竟是什么?我们从总书记谆谆教诲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立足‘打造中华民族警醒之岛,为中华民族永铸忧患意识’这个定位,加快实现由单纯的旅游岛,向历史岛、文化岛、人文岛、教育岛的转变,同时发挥刘公岛的龙头带动功能,从3.15平方公里向5799平方公里的威海全域辐射。”刘震说。

  威海统筹全域国家安全资源,建成全国首个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主题的教育培训基地——总体国家安全观刘公岛教育培训基地。刘公岛正在着力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清廉之路教育“四位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基地。

  烟台中集来福士——

  把核心技术抓在自己手里

  □大众日报记者 董 卿 从春龙 通讯员 房欣第

  今年的国庆长假,杨德将只休息了一天。作为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管路安装班班长,“蓝鲸1号”升级养护、3060海上风电安装船管路设计、浮式储油船的建造等多个项目,让他恨不能把时间掰开来用。

  “为了进一步增加平台设备的可靠性,我们给‘蓝鲸1号’新增加了一条井测管线,一用一备。”杨德将告诉记者,井测管线要承受相当于2100公斤压力的超高压,检测和施工难度极大。“当年第一条井测管线施工的时候,我们前前后后试验、施工用了三四个月的时间,今年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施工。这几年,我们不仅突破了施工技术,而且研发出了新的对接管路设备,把核心技术真正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

  四年多前,总书记来到中集来福士考察,杨德将作为工人代表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这些年,我们班组奔走在一个又一个‘大国重器’项目现场,不知疲倦,创新不止。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准没错。”杨德将表示。

  近年来,中集来福士紧扣国家战略需要,以自主创新为引擎,交出了一份厚实的海洋资源综合开发答卷。24座海洋牧场平台相继投放,国内首座坐底式智能网箱“长鲸一号”、首座休闲渔业综合体“耕海一号”、首座海珍品网箱“国鲍一号”、“百箱计划”网箱以及全球最先进的三文鱼养殖工船等装备先后投产,“经海001号”填补了我国在30米水深养殖水域坐底式网箱养殖空白,“经海007号”已在长岛海域投产;碳捕捉、海上浮式光伏、海上新能源制氢、海上数据中心等正在布局。

  济南三涧溪村——

  乡村人气旺起来

  □大众日报记者 段婷婷

  猪猪乐园里与小黑猪赛跑、蒙眼摸猪,大棚里拔草,“章小福”猪文化馆里长知识……近日,章丘区东城实验学校的孩子们,在三涧溪村上了一堂生动的劳动课。

  作为第三批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如今研学游在三涧溪村越来越火爆。

  “今年5月,中小学生要上劳动课的消息公布,我就觉得机会来了。”济南源虎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元虎瞅准时机,迅速开辟了“劳动体验区”,并发起“我在城里有垄田”活动,10多天,200多块农田就被认领完毕。

  前不久,他重点打造的“章小福”农创空间开放,一层为农产品分拣、包装及冷链仓储;二层是农创空间,既有中小学科普展示,也有大学生创客空间。粉红色猪猪造型,让其成为远近闻名的打卡地,也成为孩子们研学的好去处。

  作为城郊村,三产融合的道路,三涧溪村已经逐渐走出了样子。

  总书记说,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在打好‘乡情牌’的同时,我们努力搭建创业就业的平台,给人才施展才能的舞台。”三涧溪村党委书记高淑贞说。农创园、工业园、美食街、农事汇、古村游……一个个平台搭建起来。这几年,三涧溪村不仅吸引了200多名年轻人陆续返乡,村里常住人口也较2004年的2800多人翻了一番。

  国庆假期,不少城里人来到三涧溪村游玩。高淑贞说,“如今,村里有采摘、农事体验,有生态客厅、美食街,还有农夫市集、古村民宿……吃喝游乐购都能满足,人气越来越旺了。”

  沂蒙新红嫂——

  让沂蒙精神发出更灿烂光芒

  □大众日报见习记者 王思晴 通讯员 尹 君

  “朱妈妈,祝您国庆节快乐!”10月1日,“沂蒙新红嫂”朱呈镕收到了来自青藏高原的节日祝福。

  今年7月,朱呈镕去西藏慰问部队,沂蒙红色故事再次在雪域高原响起,热腾腾的山东水饺温暖了战士们的心。听完沂蒙红嫂事迹报告后,军人丁勇动情地说:“我已经从军8年了,今天听了红嫂的感人事迹很受触动,我愿意继续守牢祖国边防,将青春年华挥洒在世界之巅。”

  一代代沂蒙红嫂,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让沂蒙精神在新时代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21年来,朱呈镕慰问部队600余次,在部队做沂蒙精神相关报告300多场,捐赠水饺900余吨、鞋垫8万多双。

  作为“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女、红嫂张淑贞的女儿,于爱梅沿着祖母和母亲的足迹坚定地走了下去。自2010年沂南县成立沂蒙精神宣讲团以来,她宣讲沂蒙红色故事3000多场,听讲规模达到100多万人次。为了带动更多的人一起宣讲,于爱梅组建沂蒙精神宣讲团、红嫂艺术团、志愿服务团。在沂蒙精神感召下,于爱梅的女儿高洁也成为一名扎根基层的“第一书记”,奋战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

  临沂市统筹推进沂蒙精神研究阐释、宣传推介、红色研学等工作,沂蒙革命纪念馆迄今累计接待全国各地参观人员200余万人次,红嫂文化博物馆接待18万余人次;组织沂蒙精神百校行、“沂蒙精神沂蒙兵”万里行等活动,让沂蒙精神薪火相传。

  临沂商城——

  每批货物都有了专属“身份证”

  □大众日报记者 纪伟

  面对电商发展热潮,连胜集团董事长宋连胜这位体育用品界的老兵,近年来带领团队进军直播带货。

  随着线上发货量的提升,传统的仓储管理模式越来越跟不上发货需求。“好在这几年临沂现代物流发展得很好,我们提出需求之后,已经有企业给我们提出了解决方案。”宋连胜说。

  为宋连胜提供解法的,是顺和直播电商科技产业园智慧云仓负责人左军峰。“今年,我们在顺和国际智慧物流园搭建了智慧云仓,依托数字化物流系统,用标准化托盘为每一批货物编制专属‘身份证’,从直播间下单到仓储区发货只需要四分钟时间,所需人力比传统配货模式减少30%。”左军峰说。

  物流业改造升级,在临沂已经成为常态。“我们投资8600万元建设了金兰物流信息交易中心。”山东兰田集团党委书记王士岭说,牢记总书记嘱托,近年来,山东兰田集团在现代物流领域大踏步向前,一部手机一个App形成“人、车、货”的资源整合,打造“互联网+实体+物流+跨境电商”经营模式。

  据了解,临沂市现有物流园区38家,从业人员近1万人,拥有国内配载线路2000多条,覆盖全国所有县级以上城市,通达全国所有港口和口岸,临沂物流价格比全国平均价格低30%。2021年,临沂商城实现市场交易额5402.55亿元,比上年增长22.7%;网络零售额356.91亿元,增长32.3%。今年9月,临沂市成功入选“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首批城市”,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孔子研究院——

  一个揖礼行出华夏儒风

  □ 大众日报记者 孟一 通讯员 张艳

  “哇!原来拱手礼也可以这么有艺术感!”“民族自豪感瞬间爆开了,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9月28日,壬寅年祭孔大典上,一群身着汉服的青年学子正翩翩起舞。这支名为《和合大同》的舞蹈,每一个舞姿都由揖礼起、并落于揖礼,因为极尽优雅之态,在短视频平台上收获关注、热评。

  3天时间里,8位外国政要、前政要,2个国际组织,31个国家的48位驻华使节,22个国家和地区的800余位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2022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

  一年一度,在孔子诞生地曲阜举办的这场人文盛会,彰显了山东牢记总书记嘱托,扛起文化大省责任,当好文化“两创”探路者先行者的独特作用。舞蹈《和合大同》,就是2022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的精彩一例。

  谈到参与节目编排、把儒雅谦逊的处世之道融入舞蹈的初衷,孔子研究院儒家文化传播体验中心(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主任孔梁直言:“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打招呼方式之一,双手交叠、微微弯腰作揖的动作,能够展现中国人谦和有礼的品质,很适合转化成文化传播的载体。”

  “拱手礼代表中华礼仪,握手礼代表西方礼仪,让座礼则是全球通用,三礼同台,不仅降低了参观者、尤其是国外友人对攥指作揖的理解难度,更彰显出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度。”孔梁说,研究院文化创新阐发团队专注于研学体验项目设计,文创产品研发,儒学经典动画化、视频化转化,文化表达变得越来越通俗化、年轻化,越来越受热捧。

  菏泽尧舜牡丹产业园——

  牡丹开成“富民花”

  □大众日报记者 蒋鑫 通讯员 郜玉华

  眼下,正在北京展出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菏泽牡丹系列深加工产品展示很抢眼:根能入药、籽来榨油、花蕊制茶、花瓣提露……众多参观者驻足观看。目前,菏泽牡丹深加工产品已发展到11大类260余个。

  “这里面,就有我们尧舜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产品。我们研发的产品种类,由起初的七八个发展到现在的159个,涵盖了保健品、护肤品、口腔健康等多个领域。”菏泽尧舜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强自豪地说,“总书记考察菏泽尧舜牡丹产业园时,对菏泽产业的发展提出殷切希望。现在,菏泽牡丹越开越美丽,开成了产业花、富民花。”

  许强拿起一瓶牡丹籽油说,菏泽牡丹籽油是国内第一个获批的新资源食用油,目前年加工能力达到2.5万吨。“去年11月,牡丹籽油软胶囊获得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颁发的保健食品批准证书,是国内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取得保健品蓝帽认证的牡丹产品,让牡丹籽油实现了从新资源食品到保健食品的跨越。”

  如今,菏泽已成为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品种最全、产业链条最长的牡丹栽培、科研、加工、出口和观赏核心区,拥有9大色系10大花型1280个牡丹品种,牡丹加工企业达到16家。菏泽牡丹特色产业集群入选省“雁阵形”产业集群,牡丹产品远销美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菏泽牡丹产业总产值超过90亿元。

来源:大众日报